
臭虫也叫木蚤,属昆虫纲、半翅目、臭虫科。臭虫有一对臭腺,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,此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,臭虫爬过的地方,都留下难闻的臭气,故名臭虫。
形态特征
臭虫的体长4到5毫米,呈扁宽形,大都为红褐色,翅膀退化呈鳞状,有臭腺,分泌物有特殊气味。
生活习性
臭虫是以吸人血和鸡、兔等动物血液为生的寄生虫,是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人类寄生虫之一。臭虫具群栖性,昼伏夜出,凭借刺吸式的口器嗜吸血液,臭虫吸血很快,5—10分钟就能吸饱。吸血后即躲藏不出,所吸血液需数天才能消化,成虫能耐饥一年以上。臭虫一般在狭窄的缝隙中栖息,多见于床板、褥垫、箱缝、墙隙或墙纸的褶缝中及卫生条件差的交通工具中,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亦有孳生。
活动规律
臭虫怕光,多在夜间活动。臭虫活动很敏捷而机警,可以在宿主不留意下吸取宿主的血液,在吸血时,如人体稍有移动,即停止吸血,爬走而隐藏,臭虫每分钟能爬行1-1.25m。主要栖息在住室的床架、帐顶四角、墙壁、天花板、桌、椅、书架、被子褥、草垫、床席等的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。栖息处所带有许多褐色的粪迹。
臭虫可以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温度和大气成分比例环境里存活。当环境温度下降至16.1℃时,会进入半休眠状态,使之能够存活更久;即使温度下跌至-10℃,臭虫仍然能够存活至少五天;但若暴露于-32℃的低温,则会在15分钟后死亡。臭虫具高度抗旱性,即使在气温达35–40℃而且湿度低的环境里,在失去了体重的三分之一后仍能存活;但在其较早期的生长阶段,其抗旱能力较差。
发育过程
为不完全变态,生活史分卵、若虫和成虫3期,其中若虫有5个龄期。成虫在隐蔽的场所交配后,把卵产在墙壁、床板等缝隙中。通常每次下卵一至数个,总数可达100—200个。卵黄白色,长圆形,卵壳有网状纹,前端有盖。约经6~7天,卵盖处钻出,形似成虫而较小,蜕皮5次后变为成虫。在适宜温度(35~37℃)时,由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个月左右。气候温暖,1年至少可有5、6代。若虫及雌雄成虫都吸血,主要吸人血,也吸鼠类、兔等的血液。吸血量可超过虫体重量1~2倍。在冬天,臭虫通常停止吸血和产卵。幼虫得不到血食,可活30天以上,成虫得不到血食,通常可活六七个月。
臭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夜间叮咬吸血,扰人睡眠。叮咬时,其唾液注入皮内,唾液中含异性蛋白质,可致局部红肿,奇痒难忍,如搔破后往往引起细菌感染。若长期被较多臭虫叮咬,可产生贫血(尤其是营养不良者)、神经过敏及失眠,严重影响健康。在自然和实验条件下,曾在臭虫体内检测出和成功感染多种病原体,其中包括立克次体、病毒、细菌和丝虫等。
防治方法
1、整顿室内卫生,清除杂物,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衣物,床单,被褥等,控制臭虫孳生。对容易孳生臭虫的墙壁、床板、桌、椅、橱柜等缝隙,用石灰或油灰堵嵌。
2、对有臭虫孳生的床架,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,用装有沸水的水壶口对准缝隙,缓慢移动浇烫,务必使缝隙处达到高温(水一定要高温才有效),以烫死臭虫及卵。
3、对有臭虫孳生的衣服,蚊帐,床单,枕巾,被罩等,可用开水烫泡;对不能用开水烫泡的衣物,可用消毒粉或洗衣粉浸泡半个小时后进行杀虫处理,操作完之后必须洗干净才能使用。
4、对有臭虫孳生的棉被,床垫,床板可放到强烈的太阳下曝晒4小时,并经常翻动,使臭虫因高温晒而逃离。
5、化学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 ,操作之前最好把用具搬至太阳下暴晒几小时。注意事项:
(1)涂喷前,要先擦去灰尘,以防药剂随灰失落,施药后最好通风晾干几小时,以防止残留药物对身体有害。
(2)涂喷药时需每个单位统一行动,只要一处查见,同室床铺物件需要全面处理。
(3)药物对卵虫效果要差些,用药后7-10天有可能有些卵又孵出小的若虫,故需要多次处理,这样就会达到真正除臭虫的目的。
(4)在有臭虫活动的居室,对行李家具等物品的迁移,务必严格检查,并作处理,以防止臭虫的带出或带入而造成散播,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。
(5)使用本品时应戴上口罩手套避免吸入药液,施药时不要吃东西,施药时候小孩和孕妇、老人不可在场,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。
(6)使用本品时应现配现用稀释液不可久贮,处理有食物的场所时,应先将食物移走或密封。勿将药液喷洒在食物和盛食物的用具上。
(7)本产品对鱼类敏感,使用时应注意,勿污染 池塘、河流及鱼缸。
1. 人不瘙痒,不可抓挠;
2. 用抗菌肥皂清洗被叮咬处,降低被感染的风险;
3. 经常用冰袋冷敷,帮助减轻肿胀;
4. 如果叮咬处引发感染,去见医生。
消毒管理与病媒生物防制科 马德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