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防控重大传染病的国家公共卫生战略中,疫苗接种始终处于基础性、先导性地位。2025年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,活动主题为“打疫苗、防疾病、保健康”。近年来,随着新发传染病风险与慢性病负担的双重压力交织,疫苗接种正从“防控特定传染病”逐步扩展为涵盖全生命周期、全人群健康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儿童阶段的基础免疫仍是重中之重,国家疾控部门与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,引导疫苗供应能力提升、覆盖范围扩展以及基层接种服务能力加强。今年的主题以简洁的九个字概括了疫苗接种的核心价值,采用口语化的动词“打”来降低理解难度;“防”字凸显了疫苗的本质功能,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,而非治疗;“保”字则将今年的主题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,与全民的健康需求相呼应。
疫苗接种制度已构建覆盖全国的基础网络
我国自1978年正式实施免疫规划制度以来,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、以预防为主的疫苗接种网络。截至2023年底,全国共设有约4万个疫苗接种单位,年接种剂次超10亿,覆盖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。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,现行免疫规划疫苗对14种法定传染病实现有效控制,部分疾病发病率下降超过99%。
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的效果已被广泛验证。以乙肝为例,1992年我国1至4岁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.67%,到2020年已下降至0.30%,疫苗接种对阻断母婴传播发挥关键作用。
此外,自2000年以来,我国连续多年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;麻疹、百日咳、白喉等疫苗可防疾病发病率降至历史低点。根据《2023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效果评估报告》,免疫规划疫苗对相应疾病的保护效力普遍超过90%。
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化推进,供需结构逐步优化
除国家统一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外,非免疫规划疫苗在过去十年中快速增长。根据《中国疫苗行业蓝皮书》,2022年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规模达780亿元,年均增长率超过20%。HPV疫苗、肺炎疫苗、水痘疫苗等产品呈现高需求态势。
伴随国内企业研发能力增强,多个关键疫苗品种实现国产替代,推动疫苗自主可控进程。例如,国产二价HPV疫苗已完成全国适龄女性接种推广,四价和九价产品亦进入批签发流程。国产13价肺炎疫苗则出口至东南亚、拉美等十余个国家,逐步打破高端疫苗由跨国药企垄断的格局。
尽管儿童接种覆盖面广,但青少年、成人与老年人群体的疫苗接种率仍存在明显差距。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,2023年我国成人群体乙肝抗体检测阳性率低于60%,部分人群免疫“空窗期”较长。专家建议建立更完善的成人疫苗接种记录管理机制,并推动用人单位、医保系统探索“疫苗+健康管理”的集成路径。
针对老年群体,流感、肺炎、带状疱疹等疾病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。多地已尝试通过“政府购买服务”模式,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肺炎或流感疫苗接种服务。例如,北京、深圳、成都等城市已将重点老年疫苗纳入民生工程,推动疫苗接种服务向社区下沉。
技术体系建设加强,国产疫苗研发提速
疫苗安全性始终是公众关注焦点。为提升疫苗质量保障能力,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加快推进疫苗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建设,重点聚焦批签发、冷链追溯、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等关键环节。
从技术发展趋势看,中国疫苗企业正加速布局多联疫苗和多价疫苗研发。已有企业推出采用双载体技术的13价肺炎疫苗,以克服传统载体疫苗可能存在的免疫干扰问题。此外,15价和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也进入Ⅲ期临床,有望在两年内完成上市申请。
2024年起,多个新型疫苗获批上市,如国产带状疱疹疫苗、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五联疫苗等,为提高接种便利性与依从性提供技术支撑。产业链上游的疫苗原材料国产替代亦取得进展,增强了疫苗供应安全性。例如,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民海生物推出的双载体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,已在市场投用。该疫苗采用两种蛋白载体结构,旨在降低免疫干扰风险,是目前全球少数采用该结构的产品之一,更被收入2025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成为国内唯一录入药典的13价肺炎疫苗。
疫苗是维护健康的有力防线,全社会应共同关注预防接种,确保每一剂疫苗都能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坚固盾牌。(完)